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莫勇同学的“师生科研共同体”之旅
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开展的“师生科研共同体”建设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师生团队,他们携手共进,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莫勇同学的科研故事,感受师生合作的力量与魅力。
个人简介
莫勇 临床医学2022级2班
一、启程:科研的种子悄然萌芽
2022年9月,一场生动详实的朋辈讲座给莫勇同学埋下了科研双创的种子。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朋辈讲座上,莫勇初次接触创新创业的概念。通过师兄师姐的分享,他对科研双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幸运,在2023年通过学校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教师高水平科研项目,他加入了学院董良老师的课题组。从此,在董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他的创新创业逐梦之旅。
学院开展的新生入学教育——朋辈双创分享讲座
二、引领:董老师的悉心指导
在起步阶段,他虽然怀揣热情,但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和项目经验。正是在这个时候,董老师为学生指明了一条清晰而坚实的科研路径——先从最基础的科研素养抓起。起初,莫勇同学在师兄师姐的组会中学习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学会在课下培养文献检索与阅读的能力,熟练高效使用PubMed、CNKI、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随后,董老师带领莫勇同学逐步培养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开始尝试独立的科研汇报。每次组会上,董老师都会针对文章中的创新性和意义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训练,极大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应变能力。
开展的分享汇报
在实验设计方面,董老师带领他们从问题提出、假设建立、变量控制到结果分析,一步步完成科研逻辑的构建。在2023年7月,经过董老师多次的标书指导和修改后,莫勇同学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了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精索静脉曲张类器官体外实验模型构建研究》,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
三、突破:老师们的一路支持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在得知困难后,为莫勇同学的项目团队搭平台、请专家。从项目书撰写、PPT制作到现场答辩,从院赛、校赛到省赛、国赛,都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
从头开始学,重新再出发,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8月,在团队成员的积极配合下,荣获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并在同年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
参加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合影
四、成长:各类奖项的从无到有
1.课题类:莫勇同学以负责人身份申报各类课题3项,参与各类课题6项
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精索静脉曲张类器官体外实验模型构建研究》(负责人);
学校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至研医学——科研癌组织类器官定制化构建服务商》(负责人);
学校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眉美与共--中医美容智能生眉领军者》(负责人)
2.奖项类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铜奖
第八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二等奖
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金奖
第四届四川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 一等奖
第十八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三等奖
2025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年会 二等奖
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银奖
参加第八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参加2025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年会
五、回望与展望:师生科研共同体的力量
回首这段“师生科研共同体”的旅程,莫勇同学从一个对科研双创充满好奇却毫无方向的医学新生,在学校、学院老师们的悉心引领下,一步步成长为能够独立主持项目、勇于挑战创新竞赛的青年学生。
莫勇同学说道:“这一路走来,每一次尝试都浸润着汗水,每一次突破都承载着感动,每一次指导都已成为我大学时光中最珍贵的记忆。衷心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质科研平台与资源,感恩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无私付出,让我真正走进科研双创的世界,学会严谨求知、勇敢创新。同时,我也感谢一路同行、互相激励的同学们,团队协作中的每一次思维碰撞都让我受益良多。展望未来,我将不断锤炼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以仁心守护健康,以创新回应时代,努力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医学人。‘敢于改变、善于创新、勇于挑战’也始终成为我成长路上不变的初心与誓言。”
六、导师寄语
莫勇同学在“师生科研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他善于主动查阅文献,能够较快地理解课题思路并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在主持多项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他逐步锻炼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项目中的困难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耐心。他对科研怀有持续的热情,注重细节,愿意投入时间深入探索,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期望他继续在“师生科研共同体”的探索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持续产出,共同进步。
——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董良
图/文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张雷书记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