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四川省环境诱变剂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五届理事会第6次会议在四川泸州顺利召开。会议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赋能环境健康”为主题,聚焦环境污染物、生物毒素、纳米材料等新兴环境诱变因素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威胁,围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环境流行病学大数据分析、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筛选与验证等核心议题展开。会议由四川省环境诱变剂学会与西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主办。我院作为四川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的挂靠单位,由分别担任学会理事长和副秘书长的饶朝龙教授和潘校琦教授共同带领团队成员参会。
会议汇集了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会。会议报告分为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起展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许商成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饶朝龙教授等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刘教授长期深耕分子与遗传毒理学、环境污染物致癌效应分子机制等领域,会上围绕免疫细胞在环境污染物所致机体损伤中作用新机制及干预策略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入阐述。许教授长期从事职业与环境有害因素健康危害和精准防治,成功研制“致死性除草剂快速检测试剂盒”并实现产学研转化。饶朝龙教授也作了题为《药食两用资源竹叶花椒的毒效研究》的主旨报告,分享了团队在竹叶花椒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潘校琦教授担任多个学术活动环节主持人。
科普交流与宣传是学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科技创新理念,充分发挥环境诱变剂学科在健康中国与生态保护中重要作用的关键体现。本次会议还评选出了优秀论文和优秀科普作品。最终学院被评为会议优秀论文与科普作品比赛优秀组织奖,卫生毒理学硕士研究生周新益撰写的《基于内质网应激途径探究5-羟甲基糠醛对肾脏脂质代谢的影响》论文获得论文组一等奖,并作会议交流;任发健撰写的《羟基-α-山椒素诱导肾脏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论文获得论文组二等奖;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硕士研究生曹宇阳创作的《有机磷阻燃剂的暴露及预防》作品荣获科普组一等奖,并作了作品分享;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硕士研究生万杰创作的《蚊子能不能传播艾滋病》作品荣获科普组三等奖。
此次参会不仅助力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及时把握环境诱变剂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更为学院与省内外同行搭建了高效的科研合作与交流的桥梁。
撰稿人:潘校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