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产品研制与创新实践微专业
一、专业介绍
“中药新产品研制与创新实践”微专业旨在服务国家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需求,聚焦中药在临床医疗、健康保健、康养服务、银发经济、美妆护肤、宠物保健等学科领域的独特优势与产业开发潜力,融合中药相关产品设计和研发实践而设立的跨学科专业融通类特色微专业。系统提升学生对中药相关产品开发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创新产品设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培养能够胜任中医药大健康领域(涵盖康养、保健、医疗等方向)相关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负责人:章津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等,研究方向为中药高效递药和新产品研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港澳地区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药学类高水平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2021-2024年连续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和“终身科学影响力”(2024)榜单。
二、培养目标
“中药新产品研制与创新实践”微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中药产品设计原理、创新研究方法及现代制药/健康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中药新药、保健食品、康养产品、化妆品、宠物保健用品等多领域产品的创意构思、方案设计、工艺开发与转化应用能力;依托真实的产品研发流程与产业化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从市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技术攻关、中试放大到法规注册、质量控制及市场推广的中药健康产品全链条开发思维与关键技能;强化学生在中药大健康领域的创新意识、市场洞察力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素养,为未来在中医药医疗、保健、康养及大健康产业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养要求
1.掌握中药相关产品研发基础理论和产品设计专业知识;
2.掌握各类中药产品设计要求和申报注册流程;
3.能面对AI智能制药与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迭代,根据新技术发展和产业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调整,以实际教学场景为准;
4.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中药产品设计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5.掌握中药产品设计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具有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进行设计、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四、招生对象及条件
(一)招生对象
1.基本要求:专业知识背景不限。对中药健康产品设计、多学科创新应用和跨学科学习有浓厚兴趣,愿意了解和探索中药产品设计和研发的学生。
2.面向对象:大一、大二、大三全日制在校生,招生时间为每年的秋季学期。
3.计划招生规模:50-100人/年。
(二)招生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品行表现优良。留学生还应对华友好,遵守中国法律。
2.在校期间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3.每名学生可申请修读多个微专业,但单次报名只能申报1个,待修读完成后方可申请下一个专业。学生主动退出微专业学习者,可给予一次机会报名修读其他微专业。
4.主修专业成绩良好,学有余力。
5.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五、修读方式(含学制、授课方式、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学制2年(一般在周末或学期考试结束后)。
授课方式:线下教学,理论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中药新产品研制与创新实践”微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周学时 | 起止周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理论 | 实践 | 线上 | 线下 | ||||||||
中医慢病养护与经方研究 | 1.5 | 27 | 18 | 9 | 27 | 3 | 秋季学期 | 考查 | |||
中药新药设计与开发 | 2 | 36 | 24 | 12 | 36 | 3 | 春季学期 | 考查 | |||
中药大健康产品设计与开发 | 2 | 36 | 18 | 18 | 36 | 3 | 秋季学期 | 考查 | |||
肠道微生态与营养健康 | 1.5 | 27 | 18 | 9 | 27 | 3 | 春季学期 | 考查 | |||
中药化妆品与药膳食疗设计与开发 | 2 | 36 | 18 | 18 | 36 | 3 | 秋季学期 | 考查 | |||
中医香疗产品设计与开发 | 1.5 | 27 | 15 | 12 | 27 | 3 | 秋季学期 | 考查 | |||
宠物中兽药产品研制 | 1.5 | 27 | 15 | 12 | 27 | 3 | 秋季学期 | 考查 | |||
合计 | 12 | 216 | 135 | 81 | 216 |
六、学分认定与证书授予
(一)学分认定
学生按要求修读课程,参与考核,所获学分不可转换为主修专业学分,不纳入主修专业平均学分绩点计算。微专业修读课程不参与本人保研排名、不计入学业预警;微专业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影响其评奖评优和毕业资格。未能完成微专业修读的本校学生,其已修读的微专业课程学分可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
(二)证书授予
学生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的相应课程、环节,并通过考核者,可提交结业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后,颁发微专业证书,具体时间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确定。
七、招生时间安排及报名方式
(一)招生时间
2025年8月12日开放报名系统,8月28日24点前截止。
(二)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学生本人登录教务管理系统,通过“报名服务”——“考级报名”——在手指标记处点击“报名”——选择拟报的专业——核对报名的专业,并勾选“我已确认身份信息、照片信息无误”——“确定报名”。
八、微专业课程费用
不收取修读费用。
九、微专业课程简介
该课程体系以“中药创新产品开发全链条能力”为核心,构建“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场景应用→前沿拓展”的四级能力进阶框架。课程一为基础锚点,奠定产业需求中医药认知根基,为后续产品设计提供需求导向和临床理论支撑;课程二、三为核心能力双支柱,《中药新药设计与开发》聚焦药品研发,《中药大健康产品设计与开发》覆盖非药类健康产品研发,二者形成“药-健双轨”能力矩阵,覆盖中药产品主流开发方向;课程四、五、六、七为垂直场景深化,《肠道微生态与营养健康》切入“内源性健康”技术前沿,为药膳、益生菌制剂等提供现代科学依据。《中药化妆品与药膳开发》聚焦“外养内调”消费赛道,整合皮肤科学、营养学与中药资源开发技术。《中医香疗产品设计与开发》探索“嗅觉经济”跨界融合,延伸至日化、情绪健康等领域。《宠物中兽药产品研制》响应“它经济”爆发需求,将中药研发能力迁移至宠物健康领域,完成“人-宠双市场”战略布局。四门课程基于中药产品开发核心能力向细分赛道纵深突破,强化场景化创新能力。
这一课程体系既体现中药资源多维度开发价值,又构建“临床-产业-技术-市场”全链路创新思维,精准呼应“中药大健康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1.《中医慢病养护与经方研究》课程,课程负责人为杨晗教授。本课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慢病管理需求,系统讲解中医内科常见慢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养护策略。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经方中成药在慢病治疗中的灵活化裁与疗效优化,突出“治未病”与“既病防变”思想。
2.《中药新药设计与开发》课程,课程负责人为章津铭教授。本课程立足中药产业升级与临床需求,系统讲授中药新药研发全链条核心知识与技术。通过经典案例与模拟实践,培养学生基于中医药理论融合现代技术的中药新药设计能力与转化思维,为中药创新产品开发奠定核心支柱。
3.《中药大健康产品设计与开发》课程,课程负责人为胡慧玲教授。本课程聚焦非药类健康产品研发,深度融合治未病、药食同源等中医药理论,系统讲授中药化妆品、药膳食疗、中医香疗、中兽药等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概况,推动中药资源向市场化大健康产品转化。
4.《肠道微生态与营养健康》课程,课程负责人为高飞教授。本课程以“肠道微生态调控”为切入点,深度融合中医药理论、现代微生物组学与营养科学,培养学生在中药健康食品、肠道疾病治疗制剂开发等领域的研发能力。
5.《中药化妆品与药膳食疗设计与开发》课程,课程负责人为张臻副教授。本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交叉融合中医学、中药学、皮肤医学、现代食品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以中药原料为基础的化妆日用品、功能性食品研发技能。
6.《中医香疗产品设计与开发》课程,课程负责人为李楠教授。本课程立足中医香疗是独具特色的“治未病”健康服务资源,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疗模式转变,中医香疗在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增长潜力。
7.《宠物中兽药产品研制》课程,课程负责人为刘芳副教授。本课程聚焦宠物健康领域的中药应用需求,结合现代宠物医学与中药研发技术,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培养学生在宠物疾病防治、日常保健等方向的中兽药产品创新设计与转化能力。
十、咨询方式
招生咨询QQ群:1808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