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发现微专业
一、专业介绍
中药新药发现微专业面向国家新药创制战略与中医药创新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创新药物发现前沿技术方法,通过构建完整的中药新药发现知识框架,补齐传统中药学教育在现代药物研发技术应用方面的短板,提升学生在新药研发前沿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供需适配。
专业负责人:韩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的结构优化、分子网络机制、多维构效关系和创新药物研发。
课程负责人:黄维教授、陈伟教授、詹固教授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中药活性成分挖掘、靶点发现、人工智能药物设计及现代中药合成开发等中药新药发现核心技能,兼具中医药底蕴与现代科学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实践人才,为我国中药新药研发与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三、培养要求
通过本微专业的系统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与素养:
1.系统掌握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标发现、现代药物合成、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的核心理论与前沿技术;深入理解中药新药研发的全流程规范,具备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知识储备。
2.能够融会贯通中药学、化学、生物学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为复杂的中药新药发现问题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具备出色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能与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高效协作,共同推动研发项目的进程。
3.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能主动探索并应用前沿技术与工具,为中药新药发现带来突破;拥有强大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将在校所学灵活运用于研发实践,高效应对真实世界中的挑战。
四、招生对象及条件
(一)招生对象
对象:全校范围内于2025年秋季学期进入大二阶段及以上的本科生,有药学/中药学背景,对中药新药发现有较强的兴趣。
人数:计划招生30-50人。
(二)招生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品行表现优良。留学生还应对华友好,遵守中国法律。
2.在校期间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3.每名学生可申请修读多个微专业,但单次报名只能申报1个,待修读完成后方可申请下一个专业。学生主动退出微专业学习者,可给予一次机会报名修读其他微专业。
4.对中药新药研发领域有较强的兴趣。
五、修读方式(含学制、授课方式、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学制1年。
授课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中药新药发现微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周学时 | 起止周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理论 | 实践 | 线上 | 线下 | ||||||||
中药化学生物学 | 3 | 48 | 48 | 0 | 24 | 24 | 3 | 1-16 | 秋季 | 考试 | |
现代药物合成 | 3 | 48 | 48 | 0 | 24 | 24 | 3 | 1-16 | 秋季 | 考试 | |
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 | 3 | 48 | 48 | 0 | 24 | 24 | 3 | 1-16 | 春季 | 考试 | |
中药新药发现综合实践 | 3 | 48 | 0 | 48 | 0 | 48 | 8 | 11-16 | 春季 | 考查 | |
合计 | 12 | 192 | 144 | 48 | 72 | 120 |
六、分认定与证书授予
(一)学分认定
学生按要求修读课程,参与考核,所获学分不可转换为主修专业学分,不纳入主修专业平均学分绩点计算。微专业修读课程不参与本人保研排名、不计入学业预警;微专业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影响其评奖评优和毕业资格。未能完成微专业修读的本校学生,其已修读的微专业课程学分可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
(二)证书授予
学生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的相应课程、环节,并通过考核者,可提交结业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后,颁发微专业证书,具体时间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确定。
七、招生时间安排及报名方式
(一)招生时间
2025年8月12日开放报名系统,8月28日24点前截止。
(二)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学生本人登录教务管理系统,通过“报名服务”——“考级报名”——在手指标记处点击“报名”——选择拟报的专业——核对报名的专业,并勾选“我已确认身份信息、照片信息无误”——“确定报名”。
八、微专业课程费用
按照100元/学分收取修读费用。
九、微专业课程简介
本微专业课程体系遵循“理论为基、技术为用、实践创新”的设计思路,构建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知识与能力培养路径。课程始于《中药化学生物学》,为学生奠定中药活性成分与生命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随后通过《现代药物合成》,培养学生设计与优化候选药物分子的关键技术;进一步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引入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为药物筛选与设计提供强大的算力与效率支持,实现对前两门课程知识的赋能与升华;最后用《中药新药发现综合实践》将所有理论与技术进行整合与应用,引导学生在真实课题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课程一:《中药化学生物学》(3学分/48学时)
课程负责人黄维,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融合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等手段进行中药活性成分挖掘、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
《中药化学生物学》是进入中药新药发现领域的基石。课程聚焦于中药活性成分与生命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系统讲授化学小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应用、作用靶点发现与确证、药物作用机制阐明等核心理论与前沿技术。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中药为何有效”的科学内涵,为后续的药物设计与合成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思路。
课程二:《现代药物合成》(3学分/48学时)
课程负责人詹固,成都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高层次引进人才、特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相关手性化合物的不对称催化、绿色合成及方法开发、结构改造、“构-效-毒”多维关系评价及创新药物研发。
《现代药物合成》以现代有机合成理论为基础,系统讲授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药物合成路线的设计策略,重点介绍药物化学领域常用的高效合成方法与技术,并强化手性制备、点击化学等前沿技术引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分子实体构建与结构优化的核心技能,为学生打通新药创制的关键路径,实现从理论设计到实体创造的跨越。
课程三:《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3学分/48学时)
课程负责人陈伟,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中医药大数据和药用植物资源,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开展多组学数据分析算法开发、医学大数据挖掘、药物发现与设计、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
《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主要介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中药发现中的应用,内容涵盖虚拟筛选、分子对接、药代动力学性质预测、全新药物分子生成等AI辅助药物设计的核心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科学手段高效筛选和设计候选药物的能力,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课程四:《中药新药发现综合实践》(3学分/48学时)
课程负责人韩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等。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的结构优化、多维构效关系和创新药物研发。
《中药新药发现综合实践》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一个完整的中药新药发现案例或实际课题展开。学生将分组协作,综合运用前三门课程所学的理论与技术,完成从文献调研、靶点选择、虚拟筛选、分子设计与合成,到初步生物活性评价的模拟研发全流程实践,整合应用前三门课程技术,培养跨学科协作解决复杂研发问题的实战能力。
十、咨询方式
招生咨询QQ群:1808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