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QQ
官方微信
手机版
您的位置:首页 >专业简介>详细内容

专业简介

中药品质与临床微专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31 00:32:2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专业介绍

本微专业是在四新建设背景下,发挥中药学学科特色和西南特色中药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中药学与四川省级一流课程《中药鉴定学》,以医药同根为目标的专业融通类微专业,是我校践行“医药结合,系统中药,明理致用,实践创新”学科发展理念的创新一环。通过“5门核心课程+18学时实践的跨学科培养,补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现代中药认知不足的短板,培育“既懂医又懂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专业负责人:闫婕,药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主任,中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英国皇家植物园访问学者,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注册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道地药材多维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药鉴定学教育研究会理事。

二、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中药品质理论的核心内容。能从传统中医药到现代生物学多角度认识中药,掌握辨识常用中药的关键技能,熟悉基原、环境、栽培技术、加工炮制方法等对中药的品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了解现代中药的资源保护、规模化生产情况,以及现代中药质量评价的标准及主流前沿研究技术,体会当代高新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的交叉融合与创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指导。

三、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中药品质理论的核心内容。掌握基原鉴定、道地性、加工炮制方法等影响中药的品质的关键因素;熟悉现代中药的资源保护及规模化生产情况;了解中药质量评价的标准及现代分析主流前沿技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指导,体会当代高新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的交叉融合与创新。

2.能力要求:培养从古代本草考证到现代生物学,多维度的认识和理解中药的能力。使学生能具备从现代生物学角度评价中药的真伪优劣,能理解现代中药学质量评价的主流前沿研究成果,指导临床用药的能力。

3.素养要求:树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理念,增强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的交叉融合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适应力和国际胜任力。

四、招生对象及条件

(一)招生对象

全校范围内于2025年秋季学期进入大二阶段的本科生,热爱中医药,具备一定生物学或化学基础。临床医学类专业(含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本科学生优先。

计划招生30人。

(二)招生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品行表现优良。留学生还应对华友好,遵守中国法律。

2.在校期间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3.每名学生可申请修读多个微专业,但单次报名只能申报1个,待修读完成后方可申请下一个专业。学生主动退出微专业学习者,可给予一次机会报名修读其他微专业。

五、修读方式(含学制、授课方式、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学制2年。

授课方式:线上教学,课程设置见表1

1 中药品质与临床微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学时分配

周学时

起止周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理论

实践

线上

线下

中药鉴定学

4

72

54

18

54

18

3

1-18

25秋季

考试


药用植物学

3

54

54


54


3

1-18

25秋季

考查


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

3

54

54


54


3

1-18

26春季

考查


中药炮制学

3

54

54


54


3

1-18

26春季

考查


现代中药科学前沿及研究技术

2

36

36


36


2

1-18

26

考查


合计

15

270

252

18

252

18






六、学分认定与证书授予

(一)学分认定

学生按要求修读课程,参与考核,所获学分不可转换为主修专业学分,不纳入主修专业平均学分绩点计算。微专业修读课程不参与本人保研排名、不计入学业预警;微专业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影响其评奖评优和毕业资格。未能完成微专业修读的本校学生,其已修读的微专业课程学分可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

(二)证书授予

学生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的相应课程、环节,并通过考核者,可提交结业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后,颁发微专业证书,具体时间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确定。

七、招生时间安排及报名方式

(一)招生时间

2025812日开放报名系统,82824点前截止。

(二)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学生本人登录教务管理系统,通过报名服务”——“考级报名”——在手指标记处点击报名”——选择拟报的专业——核对报名的专业,并勾选我已确认身份信息、照片信息无误”——“确定报名

八、微专业课程费用

不收取修读费用。

九、微专业课程简介(须包含课程间的关系介绍,可包含课程负责人简介)

中药品质与临床微专业,通过“5门核心课程+18学时实践的跨学科培养,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了解中药的前世今生,掌握现代中药真伪优劣质量评价技能,了解现代研究发展趋势。5门核心课程中,《中药鉴定学》为本微专业的关键核心课程,以此为中心开设其他课程。其中《药用植物学》是《中药鉴定学》专业基础课,《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中药炮制学》《现代中药前沿技术》是对《中药鉴定学》关键核心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1.《中药鉴定学》课程,课程负责人:闫婕,实践负责人:刘薇。

课程介绍: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在继承中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研究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药的真伪鉴定、质量评价和安全性检测的基本方法;熟悉影响中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了解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技术要求。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中药鉴定传统的理论、方法、技能的继承、发展和利用现代鉴定方法、技能对中药进行鉴定的创新能力。

2.《药用植物学》课程,课程负责人:吴清华。

课程介绍:是研究药用植物形态结构、鉴定分类、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建立其高效持续利用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中药学、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植物形态和解剖知识以及植物分类学的原理,识别和鉴别药用植物基原;熟悉植物化学成分与植物亲缘关系的规律、药用植物与环境的相关性、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药用植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3.《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课程,课程负责人:文飞燕。

课程介绍:是认识中药资源的形成及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中药资源作为中药的源头,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未来,直接关系着中医用药的未来。中药资源品质的保障制约着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也影响着中医临床发挥疗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中药资源的保护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中药资源也面临着种类和数量的大大减少,甚至濒危。如何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发展人工资源,解决用药需求是为了未来中医药产业的关键。通过该课程理论教学学习后,加深学生对中药资源品质观的在中药制药以及临床用药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及科学用药打下基础。

4.《中药炮制学》课程,课程负责人:瞿燕。

课程介绍:是根据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按照医疗、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物自身的性质对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是专门研究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内容之一,同时又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其任务是在继承传统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整理、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提高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

5.《现代中药前沿技术》课程,课程负责人:龙飞。

课程介绍:是随着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不断更新迭代,介绍中药品质的现代评价理论和技术革新,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等评价手段和指标越来越客观和准确。通过这门课程学习,熟悉目前在行业中应用的中药品质评价新技术及新方法,培养学生基于中医药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以及对中药品质评价理论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中医临床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十、咨询方式

 

ed52b3f649b04cb580dcbca0f22b4d46.png


招生咨询QQ群:180865455


终审:药学院本科教育管理员
【打印正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