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海外教学交流 情系学子成长之路 —— 马来西亚访学之旅
为扎实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切实保障海外学子学习生活质量,2025年8月17日至8月30日,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吴清华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开展为期两周的教学管理工作。期间,吴清华老师通过课堂研修指导、学生走访慰问、实践教学开展及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等多元形式,为海外学子搭建成长平台,深化中马中医药领域学术互动。
聚焦核心课程 精准指导促提升
此次出访中,吴老师全程旁听马来西亚国际医科大学IMU药剂学课程,深入了解海外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课堂上,当地授课教师围绕粉剂知识体系展开系统讲解,从基础概念切入,明确粉剂 “药物与适宜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的定义,详细梳理普通散剂、倍散、泡腾散剂、内服散剂、外用散剂等不同分类标准及各类粉剂的临床适用场景;在制备原理环节,结合设备操作实例,解析冲击粉碎、挤压粉碎、研磨粉碎等不同粉碎机制的适用物料类型,对比振荡筛、旋振筛等筛分设备的工作原理与选择依据;质量控制部分,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外观均匀度检查、粒度测定、干燥失重测定、装量差异检查等关键指标的检测流程,强调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粉剂储存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应防护措施。课后,吴老师组织我校海外学子与药剂学老师开展交流并合影留念。
走访慰问暖人心 家校联动护成长
“在外学习生活还适应吗?课程压力大不大?有任何困难都可以随时和学校说。”8 月 18 日至 19 日,吴清华利用两天时间,逐一走访18名同学的寝室,与同学们进行一对一深入交流,详细询问同学们在饮食起居、课程学习、语言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认真记录大家提出的“希望增加中药专业相关参考资料” 等问题,并现场与IMU后勤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推动问题妥善解决。
实践文化双驱动 拓宽视野增见闻
为丰富学子海外学习体验,吴清华老师精心策划实践教学与文化交流活动。8 月 23 日,带领同学们前往吉隆坡首相植物园开展药用植物调研实践。在植物园内,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植物分类学与药用植物学知识,对木兰科五桠果、花果同期的炮弹树、兰科石斛等特色植物进行观察研究。针对炮弹树独特的花形结构,吴老师指导同学们进行解剖观察,讲解其花部各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繁殖功能;在兰花园区域,重点引导大家识别石斛等药用石斛品种,对比不同石斛的茎秆形态、叶片特征及生长环境,加深对药用植物资源的认知。此次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实践调研能力。
此外,吴老师组织同学们参观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依次参观马来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及东南亚文化等展区,通过浏览古代文物、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等展品,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系统了解马来西亚的历史发展脉络、多元民族文化融合历程以及中马两国在贸易、文化、医学等领域的交流历史。在中医药文化展区,同学们看到中国传统中医药典籍、针灸器具等展品时倍感亲切,纷纷与海外游客分享中医药文化知识,展现中国中医药学子的专业素养与文化自信。
学子感悟谈收获 砥砺奋进向未来
两周的陪伴与指导,让海外学子们收获颇丰,大家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成长。
时光的羽翼掠过双峰塔的塔尖,转眼已在吉隆坡IMU浸润一月。初抵时味蕾对甜糯风味的惶惑,早已化作正午食堂里与同窗分食鸡排饭时的会心一笑。这座城市的馈赠,恰似热带雨林的藤蔓,在陌生土壤中悄然编织出温暖的脉络。实验室的白炽灯下,教授特意用中文解说的每一个步骤,都成为知识河流上渡人的舟楫。当地学子更是手持文化的密钥,带我们穿越早市蒸腾的烟火气,在椰浆饭的热雾里读懂南洋华人迁徙的味觉史诗。当双峰塔的灯光第一次在暮色中为我们点亮,玻璃幕墙折射的不仅是城市之光,更是跨越山海的情谊之光。独立探索亦沉淀出别样韵致。国家博物馆里,马来文明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街头巷尾的茶室食肆中,藏着最地道的市井至味。原来真正的适应,是让异乡的甜咸滋味都成为生命的拓印。此番访学,不惟增学识,广见闻,更在不知不觉中,将一颗心也融进了这片南洋的热土里。
2023 级制药工程专业 邱蕊
在专业学习方面,我主要围绕实验室规范与科学文献展开了深入学习。通过翻译和研读相关材料,我对实验室操作标准(SOP)、操作手册、紫外光谱学等内容有了更系统的理解。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语言能力,也帮助我掌握了科研领域中必须遵循的标准与规范。这些学习让我意识到,科研工作并非单纯的实验操作,更需要严谨的规范作保障。在学习方法上,我逐渐形成了“翻译—理解—总结—应用”的路径。最初,我只是单纯地翻译文本,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尝试提炼重点、总结规律,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科研。这种方式不仅让我掌握了更多专业词汇和表达,也提升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专业学习,访学期间的文化体验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民族、宗教和语言在这里交织共生。在与当地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们开放、包容的态度,这种氛围让我在学习之余也能够保持积极与放松的心态。尤其是在团队合作中,不同背景的同学各自带来了独特的视角,让我更加体会到学术交流中多样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段访学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不应局限于课本和实验室,还应延伸到跨文化的交流与反思。无论是翻译专业文献,还是参与团队讨论,我都在不断训练自己如何在不同语境下清晰、准确地表达学术观点。这种能力的提升,对我未来继续开展科研、撰写论文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都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3 级中药学3班 邓珊珊
在马来西亚IMU大学访学的这段日子,转瞬即逝,近一个月的时间仿佛一晃就过去了。我起初在这里的学习生活感到有些迷茫,但通过不断的摸索与适应,我已经渐渐融入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对即将探索的文化生活充满了期待。在学习上,我知道了这里的课程要求我们课前主动下载课件进行预习,课堂中充分利用翻译软件来理解教授的讲解,课后则集中攻克那些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和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课程,我也学会了如何在课前通过网站预习实验步骤,在实验开始前聆听老师的注意事项和流程讲解,实验过程中与同学们协作完成实验任务,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尽管在学习过程中,我遭遇了一些小错误,但它们并不影响整体的和谐。我明白,犯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及时纠正错误,从中汲取教训。在生活的探索中,我发现马来西亚的华人社群庞大,他们的祖籍多来自于福建、广东等地。因此,这里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闽南菜和早茶,还能感受到天后宫对妈祖的供奉以及极乐寺的宁静与肃穆。访学的日子里,我也有幸品尝了当地的美食。这里的榴莲被誉为“果中之王”,其香气浓郁扑鼻,口感细腻滑嫩;而当地的拉茶香气浓郁,味道醇厚;小吃街上的美食更是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
2023 级中药学1班 杜巧玉
在IMU的访学生活让我收获满满。药物分析课十分贴近实际,老师手持试剂,细致教我们用仪器检测成分含量。本地同学主动帮我核对实验步骤,分享操作技巧,共同得出准确结果的过程,比看书理解更透彻。课后和他们去食堂,尝了推荐的椰浆饭配拉茶,成了每日课后最放松的时刻。植物园半日游更是意外之喜。这是我首次接触植物学知识,“炮弹树”厚实树干上挂着圆滚滚的果实,模样与名字贴切。我还学会了简单的植物分类法,通过观察叶子对生或互生、花瓣数量来辨别,同学帮我纠正认错的叶片纹路,不知不觉记住了多种植物特点。这段时光,专业学习与趣味探索兼具,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的访学经历意义非凡。
2023 级制药工程专业 方梓旭